白云山脚下一片青翠的田园间,藏着几家令人惊喜的农庄,清晨八点,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,驾车沿广从公路向北行驶二十分钟,就能遇见被晨雾笼罩的竹篱笆,推开木门,湿润的泥土气息裹挟着青草香扑面而来,脚边散落着沾露水的野草莓,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鸡鸣。 竹篮与草帽早已备好在藤编架上,跟着戴斗笠的农庄主人往菜园深处走,五月正是瓜果丰盈的时节,拇指大小的圣女果像红玛瑙缀满藤架,轻轻一碰就落入手心,紫得发亮的茄子顶着露珠,需用竹剪贴着根部小心采收,孩子蹲在田垄间数蚂蚁,突然惊喜地指着泥土里冒尖的红萝卜头——这是城市超市里永远遇不到的惊喜。
农庄东南角的陶艺工坊十点准时飘起青烟,拉坯机转动的嗡鸣声中,白发老师傅握着游客的手腕教力道:"泥坯要像初春的柳条,柔中带韧。"刚成型的陶杯还带着掌纹的温度,可现场题字作画,隔壁的草木染坊晾着靛蓝的棉布,用农庄自种的板蓝根叶发酵的染缸,能染出七十二种深浅的蓝。
正午的烟火气
柴火灶台噼啪作响时,炊烟带着腊味的咸香钻入鼻腔,灶台上炖着凌晨现宰的走地鸡,金黄油亮的汤面飘着几粒枸杞,刚从菜圃摘的油麦菜还带着晨露,蒜末在滚油里爆香的刹那,整个厨房都响起吞咽口水的声音,特别要尝尝竹筒饭,混合了腊肠丁与芋头块的糯米,在新鲜竹筒里蒸足四十分钟,揭开瞬间竹香沁入每粒米中。
靠窗的位置能望见整片荷塘,六月会有白鹭掠过初绽的荷花,服务员端来的柠檬水,泡着农庄自种的薄荷叶与野生金银花,若是秋冬季来访,定要试试挂在梁上的黑山羊,用荔枝木慢烤三小时,外皮酥脆如琥珀,肉质细嫩多汁。
午后山野漫行
饭后的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,通往半山腰的观景亭,沿途的杨桃树垂下累累果实,胆大的孩子爬上木梯采摘,咬开时溅出的汁水能甜到心底,林间藏着几处树屋,粗麻绳结的秋千荡起来能俯瞰整片稻田,若遇细雨,可向农庄借斗笠蓑衣,踩着青苔斑驳的石阶往竹林深处去,能遇见汩汩冒泡的山泉眼。
爱茶之人不可错过后山的百年茶树,老茶农演示传统炒茶手艺,铁锅温度要控制在120度,手掌快速翻动茶叶的姿势像在弹奏古琴,新炒的茶带着微微焦香,用山泉水冲泡,茶汤清亮如琥珀,配茶的茶点也别具巧思,艾草糍粑裹着花生碎,芭蕉叶包的椰汁糕透着清香。
暮色中的慢时光
四点半的阳光斜照在鱼塘水面,租根竹钓竿坐在木栈道上,塘里的鲫鱼精明得很,用农庄提供的面团饵料要揉得软硬适中,当浮标突然下沉时别急着提竿,等三次连续抖动再猛然收线,钓上来的鱼儿在夕阳里闪着银光,若带着孩子,可去萌宠区喂食,矮脚马会温柔地蹭掌心要胡萝卜条。
天色渐暗时,农庄亮起串串竹编灯笼,露天电影幕布支在打谷场上,放映的多是《城南旧事》这类怀旧影片,若逢传统节日,可能会邂逅打糍粑或扎灯笼的手作活动,星空下的烧烤区飘来孜然香,下午钓的鱼此刻已串在竹签上,烤得滋滋冒油。
离开时农庄主人总会塞来伴手礼:可能是用荷叶包着的糯米藕,或是装在竹筒里的自制辣酱,车载着满筐新鲜蔬菜驶回城区,后视镜里的农庄轮廓渐渐模糊,但指尖残留的泥土气息,混合着记忆里的柴火饭香,会在都市生活的间隙突然苏醒,提醒着某个周末该再来看看荷塘里新冒的尖角。